教师风采 | “我心目中的良师”彭逸生:十年磨剑,不断拓宽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发布人:丁老师

       编者按:为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展现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神风貌,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院风,学院陆续推出获评“我心目中的良师”的教师专题报道。

       彭逸生,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在中山大学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2年入职我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红树林生态与恢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主动探索交流,促进优化本科培养方案

       自2012年入职学院开始教学生涯至今,彭逸生副教授已担任42门次、合计2400余学时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当时,他承担了《地图与遥感》和《GIS与环境信息系统》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他而言,前两年的教学工作较为吃力,授课效果不够理想。为了能提高授课效果和水平,他向资深老师请教、与学生交流、向毕业生收集反馈意见,逐步完善了教学方案。此后,在修改培养方案时,他向学院提出了增加《环境统计学》、《环境植物学及实习》两门课程,并把《地图与遥感》、《GIS与环境地理信息》整合为一门课程,目的是使本科生掌握与本专业切合度更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意见得以采纳,迄今为止,以上课程评教平均排名比5年前提升了10%以上,同时,毕业生反馈认为课程较能满足其在工作生产、研究深造中对应数据处理和分析、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方面的需求。在完善培养方案方面,彭逸生老师面向学生实际应用需求,积极收集反馈意见,不断为本科生培养方案提供优化建议。

《环境植物学及实习》课程上,彭逸生老师在为学生介绍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积极借鉴提升,完善改进教育教学模式

       彭逸生副教授表示,在工作的前三年,有幸参加了中山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作为代表中山大学的活动指导教师,他参与团队在广州、香港地区的交流研习、学术互动、户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指导工作。在交流活动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外方学校普遍采用“学生制定研学方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外业调查和内业分析-总结交流汇报”的模式。因此,在与学院本专业其他资深指导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后,学院尝试改良和优化上述模式,并应用至2011级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实习》中。在衡山的实习过程中,一改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自主开展野外研究和实验室分析、组织团队汇报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更熟练地掌握了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该模式在随后8年的生态环境实习课程中得以传承,并不断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优化教学模式方面,彭逸生老师善于借鉴、采纳其他课程活动的优秀教学经验与模式,与本专业实际教学需求融合优化,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在《生态环境实习》课程上,彭逸生老师正讲解植物辨认和测量方法

       不断融会贯通,与时俱进拓宽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尽管基本的知识架构和大纲已相对固定,但彭逸生副教授紧跟时事和科技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从最新的科研成果、生活和生产应用中收集案例,通过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多媒体信息等渠道,将课堂理论知识的外延应用展现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从休闲娱乐、衣食住行出发,将科学研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结合本科生在创新训练、毕业论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案例,对课程知识进行降解,如校园里的最佳路线优选、标志性地标物和植物注记、栽培作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等知识点,都会在课堂讲授和户外实习实践中得到体现。其中,《环境植物学及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通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发展为课堂讲授、户外实践、图鉴制作、检索表编写等多种内容结合的模式,课程评教排名从53.7%逐年上升至7.14%,效果较为明显。在拓宽教学内容方面,彭逸生老师倡导理论结合生活、生产实际,使课本知识具备重现、应用、加深的空间,教学内容得以拓展,课堂气氛得以活跃。

本科生课外活动课程上,彭逸生老师正进行现场讲解

       自学院2017年开展“我心目中的良师”评选活动以来,彭逸生副教授共获评5次,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2020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陈锦娟谈到:“彭老师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而且对学生极其友善。无论是学生的学术问题,还是生活问题,彭老师都会尽力解答?!彼衔?,彭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良师,更是不可多得的益友。

       2019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蔡晓岚认为,彭老师的课程不仅让学生收获了学科知识,还学会了将知识转化应用于生活中。

       彭逸生副教授表示,希望能在汲取资深教师的教学建议、总结学生的课程反馈基础上,不断改进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应用需求,为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