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术报告之二十四“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表界面化学”

发布人:黄彩娜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环境大楼A104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表界面化学

报 告  人:王传义 教授

                 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环境材料与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时      间:2019年09月29日(周日)14:30-18:00

地      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环境大楼A104

主      持:夏德华 副教授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王传义,德国洪堡学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终期评估优秀)、中科院特聘研究员、陕西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创新国际团队负责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此外,应邀担任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Springer) 副主编、Scientific Reports 等6个国际刊物编委和客座编辑、国家科技奖励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会评专家及国家基金委等机构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纳米光催化及表界面化学等研究,在Chem. Rev., J. Am. Chem. Soc., 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5900多次, H-指数值43。应邀主编英文专著1部,撰写专著四个章节,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0件(其中43件已获授权)。曾获德国洪堡学者奖(1998)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 、中国天山奖(2014)、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结果优秀(2015)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 2016)。

 

报告内容简介:

      以太阳能为驱动力的光催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的最为理想的方法之一。但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然受两个瓶颈因素制约,即材料的光响应范围和光子利用率,而这两个因素与材料的结构和表界面过程紧密相关。为此,以钛基光催化材料为代表,我们在其结构调控及分子水平上理解其表面界面化学过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结构调控方面:(1)以蛭石为模板,实现了大比表面能暴露的二氧化钛光电催化材料的绿色可控合成;(2)利用自掺杂,扩展了二氧化钛的光谱响应范围,实现了可见光响应光催化;(3)利用熔盐法,得到不同形貌的钛基钙钛矿类光催化材料,并通过抗生素降解实验揭示了其活性与形貌、表面缺陷等微结构的关联。在表界面过程研究方面,利用高分辨电镜,实现了金属纳米簇在氧化物光电材料基底上光诱导生长过程的原子水平观察;利用非线性激光光谱,结合分子探针,实现了光催化材料的表界面微观过程的分子水平探索。这些为理解和应用光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