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大气科学系2011级硕博连读生陈洁鹏同学和2010级直博生陈泽生分别在大气科学领域国际顶级刊物CD上发表论文

发布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近期,在大气科学领域国际顶级刊物Climate Dynamics,我院大气科学系2011级硕博生陈洁鹏同学发表了题为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Southern China winter-springprecipitation and ENSO” 的研究论文(Climate Dynamics, doi:10.1007/s00382-013-1947-x, 2013,第一作者陈洁鹏,通讯作者温之平)。 2010级直博士生陈泽生同学发表了题为“Influence of two types of El Ni?os on the East Asian climate during boreal summer: A numerical study”的论文(DOI: 10.1007/s00382-013-1943-1, 第一作者陈泽生,通讯作者温之平)。

  前者指出了华南冬春降水与ENSO的关系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在1953-1973年华南冬春降水在El Ni?o (La Ni?a)年偏多(少),而在1974-1994年华南冬春降水与ENSO的关系变弱。并揭示了在1953-1973年,由于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偏高激发上升运动,西北太平洋的下沉运动与赤道中太平洋和华南的上升支相联,并伴随西北太平洋低层异常反气旋,从而造成华南冬春降水偏多;在1974-1994年,则由于东南印度洋海温偏暖和西南印度洋海温偏冷,东南印度洋和华南的上升支与西北太平洋的下沉支构成两个垂直环流,造成华南冬春降水偏多。华南冬春降水与ENSO的关系发生年代际转变的原因:一是由于东南印度洋海温变率增强;二是受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调控作用。该文所得结果加深了对华南冬春降水成因的认识,对进一步提高华南冬春降水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后者则利用观测资料和大气模式输出资料探讨了夏季两类厄尔尼诺对东亚气候的不同影响,指出夏季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对东亚地区三极型降水异常分布作用显著,而夏季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相比之下,夏季两类拉尼娜的影响更难区分。两类厄尔尼诺(拉尼娜)分别对应着强(弱)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但由于中太平洋厄尔尼诺(拉尼娜)对应的低层异常风场相比于东太平洋厄尔尼诺(拉尼娜)要更明显且更靠近东亚地区,因此中太平洋厄尔尼诺(拉尼娜)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要比东太平洋厄尔尼诺(拉尼娜)的要显著。该文的发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现在或未来东亚气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