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术报告“根际土壤生物污染过程与调控”等

发布人:黄彩娜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东校园环境大楼B103

报告题目一:根际土壤生物污染过程与调控

报告      人:韦中 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报告题目二:NEVER SHALL THOSE BORN TO CRAWL, LEARN TO FLY: Evolutionary compromises between spore hydrophobicity and fitness in filamentous fungi

报告      人:蔡枫 副教授

                   中山大学 生态学院

时        间:2023年08月01日(周二)上午09:00-11:00

地        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环境大楼B103

主        持:曹越 副教授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韦中,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主要从事根际微生态与土壤生物障碍消减研究工作,创新了根际微生态精准靶向调控理论和技术体系。在Nat Biotechnol,Nat Microbiol,Sci Adv,Trends Plant Sci,Trends Microbiol,Ecol Lett,Microbiome和ISME J等期刊发表一作/通作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12件。荣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等。担任Soil Ecol Lett副主编,Microbiome、iMeta、土壤学报和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受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与生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报告内容简介

      健康土壤培育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其核心任务是消减土壤障碍因子。近些年,由土传病原物引起的土壤生物障碍日趋严重,尤其是经济作物集约化种植区。以往消减生物障碍主要以降低土壤病原菌的绝对数量为目标,常采用化学农药和熏蒸等手段,破坏(忽略)了根际微生物生态平衡在抵御土壤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重建根际微生态平衡、提升根际免疫的新思路,揭示免疫型健康根际微生态的主导互作特征,阐明根际免疫形成的环境驱动因素和作用机制,创新根际免疫调控原理与途径。

 

报告人简介:

      蔡枫,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美国微生物学会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EM)编委,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和维也纳理工大学(TU WIEN)微生物学双博士,在ISME Journal、Fungal Diversity、PLoS Genetic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中英文论著5部(章)。主要关注(1)真菌生态基因组学,主要以模式真菌为材料探究真菌物种形成、适合度相关基因功能和基因组进化机制。(2)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滨海盐土和“塑料际”微生物群落组装和演化机制,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和生物工程手段,改造乃至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和微生物群落。

报告内容简介

      木霉菌是重要的农业生防、促生真菌,广泛应用于菌剂和生物农药开发。目前木霉属已知的一共有400多种,而用于农业菌剂开发的则局限于特定的10-15个种,针对其开展生态基因组学进化机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开发木霉种质和基因资源。丝状真菌主要利用风媒、水媒和动物媒介等传播分生孢子。通过对控制孢子表面疏水结构的Hydrophobin(hfb)基因进行编辑,我们发现,木霉菌的HFB蛋白分泌前在胞内大量积累,是真菌发育过程中启动形态转变(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即气生菌丝形成)的显著特征,该特征为丝状真菌菌丝体胞内膨压增加的先决条件;更重要的是,HFB还调控孢子的传播方式,以木霉菌为例,HFB在木霉菌不同种形成(speciation)和生态位选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T. harzianum的HFB4受到强正向选择压力,而姐妹种T. guizhouense的HFB4则受净化选择压力,暗示HFB4是T. guizhouense相对于T. harzianum更适应于“多水”环境(即高表面张力生长环境)的主要“贡献者”,HFB4有助于T. guizhouense孢子进行风媒传播,因而被认为是参与T. guizhouense与T. harzianum姐妹种分化(约500万年前)的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