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术报告之十五“Understanding the microbial ecology & Managing drinking water bio-safety and bio-quality without Chlorine”

发布人:黄彩娜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环境大楼A104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暨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Understanding the microbial ecology & Managing drinking water bio-safety and bio-quality without Chlorine

报 告   人:刘刚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时      间:2019年06月28日(周五)下午15:30-17:00

地      点: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东校园环境大楼A104

主     持:周忠波 副研究员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刘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获得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员、助理教授,同期在荷兰Oasen水务公司负责研发面向未来的一步RO法净水技术。于2018年引进中国科学院工作,现任绿色水技术课题组组长。目前是IWA水安全计划专家组委员会委员,IWA水健康微生物学专家组委员会委员,IWA-WaterMicro2019年会议组委会委员,国际水协Blue-Green Systems 期刊责任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自然过程的土壤净水技术、输配过程中的水质稳定性和水质安全、无氯供水水质保障技术,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中美战略合作等项目。近几年在环境领域Water Res.,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报告内容简介: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供水系统有效的延长了预期寿命、降低了婴儿死亡率、提升了农业产量和生活品质。尽管如此,饮用水不安全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担心。在全球范围内,饮用水的处理和传输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报告人所在团队,利用自然的土壤净水系统,实现厂内处理工艺的短程高效;通过营养物质和病原菌的有效去除,将饮用水水质安全的保障技术从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转向无化学药剂消毒的水质稳定性研究;在揭示管网微生态成因及控制因素等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指导饮用水的厂内处理和厂外预处理。尤其是管网微生态的形成与控制、管网水质变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水务公司提供了有效的水质动态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