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我心目中的良师”何春:内外兼修立榜样 春风化雨育英才
编者按:
为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展现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神风貌,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院风,学院陆续推出获评“我心目中的良师”的教师专题报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环境工程系何春教授。
个人简介:
何春,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和资源化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等二十余项,在Nano Today, Environ. Sci. Techno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 Mater., Applied Catalysis B,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30多篇,并承担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环境工程》《环境监测》及《环境监测实验》,以及研究生《污染控制化学与工程》《高等水处理技术》等教学工作。担任学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委员会委员、本科生教学督导、中山大学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导师等。

三尺讲台育桃李
多年来,何春教授一直坚守教育教学一线,积极主动承担本科及研究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讲授了《环境工程》《环境工程概算》《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课程。在教学中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认真备课,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作风,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质量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学效果反映好,培育了一批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指导的20多名本科生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基金(攀登计划)等立项项目,多名本科生获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指导的20多名研究生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滔环保奖学金”、全国唐孝炎院士环境科学创新奖等奖项。
为了讲好课、育人才,何春教授围绕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主持了广东高教教改等5项教改项目,并结合线下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她用严谨专业又深入浅出的授课内容,以及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连续五年获评学院“我心目中的良师”称号。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中山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并在年度考核中多次获校级优秀,指导的多名本科生获得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指导的研究生张青同学获得2020年中山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博士生胡玲玲同学获得中山大学2020届优秀博士毕业生。

专心科研克难关
科学研究上,何春教授在科研的攻坚克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长期围绕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高效去除这一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高效催化氧化以及催化臭氧、光热催化协同等催化治理新技术及理论的研究,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去除有机物的高效催化氧化技术体系。
课题组研发的微气泡辅助Fenton-like自加速界面催化体系,通过将微气泡与Fenton-like催化剂紧密接触,以增强气态有机污染物在气/液相中的溶解与传质,从而高效净化去除气态有机污染物。为使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更大的工业应用前景,课题组成员通过精细设计并调控原子级贵金属和过渡金属的结构与形貌等物理化学性质,改变其催化氧化反应途径,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催化氧化去除气态有机物的催化活性,并将贵金属催化剂的成本大大降低,上述研究工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点关注,并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获得了2021年度中国环境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0年度广东省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何春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基金、中央高?;究蒲谢稹⒐愣∽匀豢蒲Щ鹬卮蠡⊙芯颗嘤钅?、广东省科技计划等20余项。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3篇为ESI Top 1%高引论文。参编7部学术著作,申请发明专利17项,9项已授权,专利成果转化进行推广,取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热心服务做奉献
在学科建设上,作为骨干和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主要负责人,何春教授协助学院做好环境工程系的科研管理工作,并积极参与了环境工程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开展了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协助学院开展国家级一流本科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和广东省工程中心建设。
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何春教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风建设中,担任了中山大学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导师团队成员、学院教学督导?;斡肟萍枷钅苛⑾?、评价和技术难题解决等社会公共服务活动,担任广州市应急管理专家、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应急处置专家,为环境?;ず蜕缁岱⒄构毕琢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