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成果奖│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环境学科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
近日,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获奖项目中,由我?;肪晨蒲в牍こ萄г和瓿傻摹盎赟IM育人理念的环境学科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荣获二等奖。该成果由吕慧教授主持,赵姗姗、孙连鹏、王诗忠、孟凡刚、杨欣、李传浩、彭灵灵、林天杰、黄雄飞等老师共同完成。
自200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学院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行业需求、服务学生发展,聚焦学科前沿,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领袖气质的工程人和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为人才培养目标,秉承“厚基础、促融合、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构建了以 “立体育人(Stereoscopic Education)、创新育人(Innovative Education)和多维育人(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SIM育人理念为核心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新体系,开辟了综合类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环境学科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总体思路图
一、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传统环境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而轻德育的问题。传统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德育教育与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而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职业规划,尤为重要。
(2)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矛盾。传统的环境学科教学重视课本理论教学,实验、实践和实习由于受到时空、场地限制较难开展,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差,难以胜任工作。
(3)本研培养不连贯,难以满足创新性、高层次、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研贯通培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突破瓶颈,构建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环境学科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新体系
1.立体育人,坚持思想和文化引领,实现德智并育
- 强化思政教育,德智并举育英才。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环境学院搭建了思政教育平台,结合专业特色,努力让思政走进每一个课堂,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科学论断在课程中进行深刻诠释,加强对学生价值取向、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专业自信、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引导。同时,自2015年,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暨青马学堂,开展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和实践锻炼十余次,已累积培养青年政治骨干约100人,以青马学员带动整个学院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热潮,做到思想和文化引领。
课堂实录照片及课程思政ppt展示
青马学堂活动照片 青马学员参加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赛
- 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本着“厚基础、促融合、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基于一个学科、三类课程和五项实践,构建了“夯实基础-强化专业-创新实践-综合提升-本研贯通”的立体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
- 构建全员育人立体网络格局,实现全过程培养与全方位覆盖。构建了由校内人员、行业人员和校友组成的三位一体全员育人立体网络格局,实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与全方位覆盖。例如,每月开展一次院长午餐会,每次邀请2-3名学院领导与教师,针对不同主题为学生答疑解惑,温暖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实践课程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度,邀请设计院、大型环保公司经验丰富的高工作为企业导师,为学生和青年教师开展专题技术讲座,讲授工程前沿,辅导创新创业实践;举办成长论坛,邀请杰出校友分享科研与创业经历,为学生成长树立学习的榜样。
2.创新育人,坚持思维和实践引领,实现本研贯通
- 基于“互联网+”开创智慧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学院建有广东省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具有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虚拟仿真教学共享和网络管理平台,创建了“课堂-实验-实习-工厂-仿真”一体化的云端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型”人才到“理论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转变?;竦昧艘幌罟壹兑涣骺纬?、两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环境虚拟仿真设计大赛。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虚拟仿真软件 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体验
第三届全国环境实践虚拟仿真创新设计大赛合影
- 本研贯通培养,提升创新能力。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缺乏等问题,以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提出本研贯通培养。自2005年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至今已开展十四届,本科生参与率高于80%;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2020年共获批157项;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以赛促学,每年举办多项科技竞赛,例如“环境风云”实验技能大赛、“东方仿真杯”环境实践虚拟仿真大赛、“环保之星”挑战赛、“电子垃圾大作战”、展示交流大赛等;此外,自2007年起,每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平倘诤?,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2015-2020年间,承担各级教改项目76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校企融合,以需求为牵引,促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目前,学院共建立14个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与8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协同育人合作协议?!罢а杏谩比诤?,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实现协同育人。
3.多维育人,坚持能力和活力引领,实现协同培养
通过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文体育人、全程育人五个维度,实现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本研贯通式全程培养。每年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例如师生联谊赛,每年学生体测达标率98%以上。2007年成立天籁之音合唱团,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师生篮球联谊赛 天籁之音合唱团
三、开拓创新,开辟综合类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显著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SIM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果。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7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建设了产学研实践基地14个、编写环境学科教材10余部。
2.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优秀毕业生综合素质高
基于SIM育人理念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2014-2020年本科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7项,近三年本科生参与发表研究论文46篇,近五年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奖89项,深造率由实践检验期前的33%上升到70%以上(2021年),每年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从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本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理论功底、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满意度为90分以上。
3.成果影响面广,形成了示范作用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021年软科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40名,环境与生态学ESI学科排名进入了全球0.16%,居全国第七位,为我国环境学科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基于SIM育人理念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开辟了综合类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可以应用于其他工科专业,产生更大的效果。
多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围绕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领袖气质的工程人和家国情怀的中国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勇于开拓创新,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理论与实践融合,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环境学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