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第二课题和第四课题召开联合学术年会
2011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中科院寒区与旱区工程研究所韦志刚研究员和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温之平教授分别主持的973计划项目《全球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第二课题《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半干旱区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试验与分析研究》和第四课题《东亚季风湿润区和西太平洋的能量和水分循环的观测试验与分析研究》2011年联合学术年会在广东珠海顺利召开。来自中科院寒区与旱区工程研究所、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近50名研究人员和学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荣辉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文杰教授、国家气候中心高学杰研究员等专家应邀参加联合年会。项目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建奇博士代表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会军研究员应邀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和东亚季风湿润区水分与能量循环的观测事实、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和机理及其模拟研究等开展研讨。其中,第二课题各专题分别就黄土高原冬小麦下垫面水分和能量循环特征、平均时间对涡动相关湍流通量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探空气球升速判定敦煌夏季白天边界层高度的分析、敦煌戈壁地区秋初地表太阳总辐射和分光辐射及其地表反照率特征、敦煌戈壁动力学热力学粗糙度和风、温廓线以及土壤温度算法的改进与验证、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陆面过程模式 Modified Soil-Plant-Atmosphere Scheme (MSPAS)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汇报。第四课题各专题则围绕东亚季风湿润区典型下垫面观测事实和陆面参数特征、中国南方地气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变、华南旱涝异常特征及可能成因、季风湿润区热量和水分收支多时间尺度变率以及在极端事件中的作用、西太平洋关键海域的能量和水分循环研究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强弱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等进行了总结和汇报。最后,两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就课题启动以来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与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相比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数据共享、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存在问题和建议进行了总结。 为期两天的专题汇报和学术报告内容丰富,与会者对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两个课题所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对课题后二年研究工作更好地开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两个课题联合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促进了两个课题间研究人员的了解与交流,拓展了各课题成员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后二年的研究目标。